2021年4月16日,由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主办的首场“施予受为爱演讲”活动在福建厦门举行。这是一场不同于以往的施予受主题活动,也是一个传递爱与希望的崭新舞台,舞台的主角是有故事的人,用他(她)的视角,讲述在器官捐献与移植中的感人故事,让有故事的人为爱演讲。
活动由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长赵洪涛主持,移植播、腾讯新闻、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丁香播咖、健康界等同步直播,实时观看总人数约11.5万。
施予受:爱与希望
赵洪涛
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长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委员
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者服务系统主任
“在一场活动中,我问在场的观众,有谁知道器官捐献吗?有90%的人举起了手。我又问,有人知道什么是器官捐献志愿者吗?50%的人举了手。我继续问,大家知道怎样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吗?有20%的人举手。我问了最后一个问题,大家知道施予受吗?不到10%的人举手。”
赵洪涛,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服务系统主任,他从问题引入讲述施予受故事。他是施予受系统发展的推动者,几年时间让施予受从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到现在全面开展志愿服务转型,从一个技术网站发展成为一个生态体系,包含主题形象、宣传平台、主题活动、志愿登记、志愿服务、志愿权益、数据管理、慈善救助、专项基金等。赵洪涛讲述了志愿者、捐献者家属、器官移植受者、器官捐献工作者等不同人群的故事,阐释施予受传递爱与希望的理念,也让大家感受到施予受所代表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限不舍的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的人间大爱、涅盘重生的生命精彩。
我与器官捐献的故事
高新谱
医学博士
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捐献部部长
中组部第21批博士服务团成员
高新谱是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捐献部部长,今年选派中组部第21批博士服务团,目前挂职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本次以“三个小哥哥的故事”为主线展开讲述了他从16岁到46岁与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的历程。
他介绍到从2013年到2020年底,他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培训协调员,大约每年400-500人,截至2020年底,全国一共是2268名协调员在册。器官捐献数量也在逐年增长,从最初的一年几十例,增长到了去年的五千多例。
他说到:“如果你身患疾病需要别人捐献的器官,你愿意接受吗?如果逝世后你的器官可以医治身患疾病的人,你愿意捐献吗?”你愿意吗……
这是两个“需要”与“被需要”的问题,若单独提出每个问题,多数人都会进行一番思考与斟酌,但当这两个问题碰撞到一起时,那便是大我和小我的相通融合,大多数人的回答应该都是“我愿意”。
让生命讲出自己的故事
陈忠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任医师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总编辑
陈忠华从事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42年,他将多年从业经验总结为理论与故事进行分享,从多角度剖析了“生命的意义”。
器官捐献需要全社会关注,他创立了中国器官移植运动会,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捐献的器官可以让一个垂危的生命重新绽放,并走到竞技的舞台展示生命的光彩。
他认为,“所有的结局都应该是完美的,如果不完美,那就是没有结局” 死亡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器官捐献才是,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这个赋予了生命不同的意义。
生命接力,移路同行
周宁
高级记者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党委常委
新华社“十佳记者”
周宁从媒体人的角度向大家分享了他与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故事,从2019年开始周宁开始做器官捐献与移植行业的调研与访查工作,三年中,既多次报道器官捐献与移植行业现状、问题及改革成果,也通过深度调研发现行业的弊病,并力促移植事业完善与发展的契机。他用一个字“难”,来形容这个行业的改革过程以及在器官捐献移植中的每一个角色,这份事业发展到现在实属不易,每一个都是付出了艰辛和汗水,饱受委屈和风险。他更为以黄洁夫主任委员为代表的一批有情怀有担当的改革者们所感动,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改革者,才有了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在世界的地位,弥足珍贵。
他认为,全社会都要关注器官捐献和移植行业发展,主流媒体更要担负正确舆论导向的重任,将“器官捐献”文化与理念普及到更远、更深处,让我们不再“谈移色变”。
敬畏生命,永不放弃
李照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科助理
北京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助理
李照说,器官移植不像是换汽车零件那么简单,从最初的评估到器官获取、修正再到植入以及术后的管理,从死亡到重生,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每一位器官移植受者都比普通人更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而每一位器官移植医生也要比其他医生更加懂得器官捐献的意义。
“生命之叶,沙沙作响”“平凡英雄,家国情怀”“无私付出,血脉相传”“生命感恩,爱的轮回”,无论是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还是亲体间器官捐献,都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渴望,都是大爱的传递。
一位器官捐献者在去世前因病收到了身边的亲人、朋友和社会的帮助,在生命的最后,她向母亲表达了想要器官捐献的意愿,并给母亲分享了她那段时间最爱听的一首歌“施比受幸福”。她的母亲后来给医护人员发来短信,说到这是孩子的心愿,希望被帮助过的人也能够成为帮助别人的人,施比受更幸福。
一个肾移植患者的独白
胡昱
器官移植受者
肾移植术后1年半
“三肾女孩”胡昱是一位器官移植受者,演讲中她分享了自己发现生病后,从彷徨、逃避到积极面对、获得重生的经历。
“因为他,我才有了现在的生活,我们素未相识,但我们血脉相连。”“我的生命不仅是我一个人的,我也带着另一个生命在面对这个世界,ta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走完,但我可以带着ta去经历那些生命中的神奇和美好。”
每一位器官移植受者,每年都会把自己的手术日当作重生日一样纪念和庆祝,在胡昱移植术后的第一个纪念日那天,她获得了由商务部举办的中国电子商务讲师大赛北京分赛区第二名,并在随后参加的全国总决赛,获得了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
她认为生病没有错,疾病和衰老是和出生一样最自然的事情,如果因为疾病的袭击击碎了原本的生活,那是真的认输。
“只有认真对待自己生活的人,才能收获想要的人生,谢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希望大家与我们一起,将爱汇聚下去。”
生命接力
周威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器官捐献与获取组织
(OPO)科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
中欧器官捐献领导力与专业技术输送计划
(KeTLOD)培训导师
在器官捐献过程中,面对的一边是逝去,一边是重生,行走在这生死之间的,就是器官捐献协调员。“生命的摆渡人”周威分享了他在器官捐献协调工作中遇到的故事。
他们日夜奔波,一边是器官捐献者家庭面对亲人逝去时的悲伤,一边是器官衰竭患者面对新生的渴望。对于他们而言,器官捐献者家属的理解和一个个患者的重生就是他们一往无前的动力。
“虽然我们家庭不幸但是我老公让四个家庭、四个患者获得了重生,我老公没有白付出,他的生命正在某个城市某个人身上,我替我老公感动和自豪!”
“希望我弟弟的角膜能够让失明的早日看见光明,让脏器衰竭的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捐献者和捐献者家属的大爱奉献精神让周威感触良多,演讲的最后,他晒出了所在团队共同亮出器官捐献志愿者电子卡的合影。
图片
直播回放及精彩花絮,敬请关注“中国器官移植发展”视频号、“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抖音、“COTDF”bilibili账号及“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微信公众号“移植播”栏目等。